一个物理学家眼中的人工智能

我看的是更老的版本,不过豆瓣的书就只有这个。作者是一个物理学家,试图从量子物理的角度来说明机器不能有意识。这本书其实还算有名,我在看过GEB后,想看看相反的观点。但是这本书让我觉得有点失望。但整本书基本都是说物理,真正和人工智能相联系的并不多。而关于人工智能的论说也很难让人信服。

人脑和计算机之间如果要做映射的话,神经元和门电路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拿来简单类比是不合适的,因为两者的工作方式并不完全一样。也不能由此得出计算机只能做完全确定的事情的结论。

而对于人脑可以判定一些形式系统所不能判断的命题由此得出“精神”的优越也是不充分的。首先,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是对元数学的学习的结果。那么如果把这些元规则告诉计算机,也同样可以判定。同样,对于普遍的问题,比如哥德尔定理的结论,比如图灵停机问题,计算机不能判定,人脑也同样不能判定。

说到智能、灵感、创造力,人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靠后天长期学习得来的。目前似乎还没有哪个机器有机会进行如此长时间的学习。所以目前机器做不到这些并不代表将来计算机不能做一些有“创造力”的事情。同时,人和机器在物理上毕竟是不同的。要求计算机的行为和智能的表现方式和人类一致也是不合理的。 

或许这本书还是当物理书看更合适些。毕竟作者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说了许多比较前沿的物理学发展,还说了经典物理,相对论,量子物理之间的关系和沿袭,这些在我们的大物教材里基本上是相互孤立的。

《理想国》的读后感

前一阵看理想国,书的作者说是柏拉图,但内容是苏格拉底的对话。看完之后觉着原来苏格拉底也是玩诡辩的,比如经常做一些不合适的推广。主要和他交谈的人(格劳孔)又只是唯唯诺诺,没有挑战,就不是很有意思。

书里从说什么是正义开始,从人的正义滑到国家的正义,然后开始聊完美的国家架构等等。 在他的完美的国家架构里,除了众所周知的哲学家为王,以及共产主义化的社会外,还有许多我们看来很囧的东西。比如对音乐戏剧的限制从小灌输思想什么的……;又比如知道了国民党反动派污蔑gcd共产共妻原来也是有出处的;又有,关于政体是如何演变的,看了总觉着是苏老跨越数千年的借古讽今。

书是图书馆借来的。发觉现在上海图书馆里值得看的好书也很难找了,怀念大学里的图书馆啊。

 

关于读书的书和关于读书笔记的东西

   题目有点绕口,这书的名字叫《如何阅读一本书》。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本关于读书的书。从数理逻辑的角度看,这是有点自指的。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同时影响你读这本书。如果这本书确实起了什么作用的话。——还是有点绕口……

  这本书里说的自然是读书的方法。看前面一部分的时候,又想到了当年的语文课来了。其实语文课讲的也是怎样阅读。这本书里讲的一些方法语文课上也讲过。其实我觉得语文老师更应该读读这本书,在教学生怎么阅读的时候,自己要更明白这些阅读方法的实际意义。

  话说这书里说到了读书笔记。我上学那会,倒是会记一些笔记,在教科书的边上记一些自己的理解,简单的例子之类的,复习的时候还把整本书的公式和要背的东西都抄在前面的白页上。照书上说来,这倒是很好的读书方法。不过,我只对教课书这么干。其他的书,我是舍不得在上面涂画的。虽然有时候看到一句好句也很有拿笔划下来的冲动,不过也都忍住了。(我小时候倒是常干给书上人物画像加胡子之类的事情)这样好吗?不好吗?既然我不一定要同意作者的观点,那我也大可以照旧。:)

应届生求职和柠檬市场

  先说下什么是柠檬市场。其实就是指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即在市场中,卖方拥有对产品质量的信息比买方更多。在极端情况下,会逐渐驱逐质量高的产品,留下质量低的产品,最终使市场瓦解。比如作为典型案例的二手车市场。卖主对自己的车了解得一清二楚,但买家却不能在一时半会里知道车的质量,也信不过卖家的一家之言。于是就只愿意按市场上的平均质量出价,这样买到好的算赚了,买到差的也不至于亏太多。但是车的质量较好的卖家就不干了,凭啥我的车就只卖这点钱,于是就退出了市场。这样市场上车的质量降低,买家愿意出的钱也降低,就这样市场上的车越来越次,最终市场就会瓦解。

  那么,这和应届生求职有啥关系呢?现在大学生多如牛毛,能力也参差不齐。每到求职的季节,用人单位往往都会收到大量的简历。为了增加自己的面试机会,许多大学生会在简历里夸大自己的能力,掩盖自己的不足。如果只有少数人这么干,那么他们或许会占些便宜。但是当多数人发现这个现象时,为了让自己不吃亏,都开始给简历注水的时候,情况就不是这样了。这时,简历的可信度降低,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筛选简历的工作压力,往往就会根据平均注水程度来筛选,一些比较热门的大公司还会用计算机来海选。这时候,少数诚实的学生进入好单位的机会就会减少,同样,单位招聘到诚实的,能力强的学生的概率也会减少。但和旧车市场不同,学生不能像卖车的那样不卖了,他们还得找工作,所以这个应届生就业市场还不会瓦解,但由于单位招聘到诚实而能力强的学生的概率减少了,他们愿意出的起薪也会降低(普遍反映现在大学生素质差),最终倒霉的还是大学生。

  另外,用人单位对于应届生来说信息的透明度也不够高。但相对来说,应届生要去了解用人单位还容易些,而且应届生就业市场是个买方市场,这个问题就没有那么明显。

  对于旧车市场,后来还是有解决方案。 比如通过保证金建立赔偿机制等等,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等,增大销售劣质的成本,使它们最终被驱逐出市场。说到底就是减少信息的不对称,让买家有更多的信心。那么对于应届生就业市场是否也能有类似的办法呢?

 

 

集市or博物馆

  在去乌镇之前,还去过朱家角和西塘这两个水乡古镇。而这两个地方给我的感觉是人多,拥挤,满大街到处都是卖小吃和纪念品的店。拍照的时候,要避开那些住宿、餐饮之类煞风景的广告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后来看到乌镇西栅的boss景行枯文章,了解到西栅和这些地方的不同经营理念后,对乌镇有了一些期许。希望我看到的这个江南水乡不再是一个闹哄哄的集市,可以静静地在古镇的街道上走,慢慢地品味古镇的风味。

  乌镇西栅也确实没有辜负我的期望。这是一个很安静的古镇,游客也没有那么多。但是走在西栅的街上,却有另一种异样的感觉。这里的多数房子都已经改造成了供游客居住的民宿,没有了原住居民。在西栅街上,能看到的人除了游客就只有这里的工作人员了。在这里穿行,仿佛是在一个博物馆里,一切都已经被小心地封存起来,每一处细节虽然有着岁月的痕迹,但都依然如当年般细致完整。但是,却如同博物馆里的展品一般,似乎少了一点生气。

  西塘号称是流动着的生活画卷,当地的居民依然住在水乡古镇,但是他们为了经济利益,却让古镇变得太商业化,像是一个大集市,变得不那么有味道了。而西栅为了更好地保护古镇,迁出了当地居民。这样却又使古镇像是一个博物馆。这实在是很矛盾的。但是如果要我在这两者之间选择一个的话,我还是愿意选择后者,因为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不喜欢吵吵嚷嚷的环境。不过,会不会有更好的选择呢?

  据说西栅要请回一些居民了。这样能够使古镇显得更有人气,不那么像博物馆。因为之前西栅已经将产权收归国有,相信会更容易管理,应该不再会出现过于商业化的情况了吧。这次由于主要是为了五周年的庆典,并没有多少时间游览。以后有机会,还可以再来一次。到那时,西栅应该会更有味道吧。

 

 

性格测试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性格测试。有正规的,也有娱乐的。娱乐性的性格测试也就是娱乐而已,随便做做,做完了,不管结果如何看过就算。但是正规的测试就不一样了。正规的测试总有一定的目的,看测试结果的总是要把结果当回事的,不然也不用搞测试了。不过性格测试能否反映被测人真实的性格呢?

  或许有人不想让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估计在做题时制造某种想让别人知道的性格。会不会这样做取决于被测人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似乎这也是性格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另当别论。如果主观上并没有这种掩盖真实情况的想法,这个测试结果是否就真实呢?

  我做过几次性格测试,正规的。第一次是进大学的时候。在我看到结果时觉得,这个测试结果并不是很准确,难道那些专家都是忽悠人的?然后,我发现,这个测试结果实际上是介于真实情况和我理想中的自己之间。而我也想起来,在做测试的时候,我做的一些选择并不是反映真实的自己,虽然我并不想隐瞒什么。测试的结果评估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在于做测试的人。或许很多人都是这样,在做这样的性格测试时,会下意识地选择一些理想中的自己的形象。这当然不是故意的,但是也会影响最后结果的准确性。在之后的测试中,我必须一直提醒自己,不要被这种下意识所影响,出来的结果总算比较可靠。

   性格测试算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吧。我觉得,心理学这样的学科介于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之间,虽然也有实验,也有基于数据的统计,但是对人的心理的描述和自然科学中对事物特性的描述还是有差别的。前者可能永远都无法精确地定量描述。况且,性格测试时,做题的人也就是被测试人,也可以说,是自己在测试自己。人的性格本身也会影响做题的方式,这就难免会受到干扰,而题目本身也可能影响被测试人的情绪,而无法准确客观地反映情况。

  不过性格测试的结果也不是完全无用。至少不会偏差太大。比如性格很外向的人无论如何都不会做出很内向的结果。只要不对数字进行定量的比较,这个结果也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蹲下来

  摄影书上说拍花花草草要蹲下来,这样让视线和花朵齐平,效果才会好。看看那些漂亮的花卉摄影作品,确实是如此。蹲下来,换一个不同于寻常看花的角度,就会大不一样。拍猫猫狗狗这样的宠物也是如此,放低视角,平视猫猫狗狗的眼睛,可以拍出更动人的神情来。现在有一种教育孩子的观点,号召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平视小孩子的眼睛。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就是放低自己的位置,平等地对待孩子,而不是以年龄大个子高为荣,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只有平等地对待才能有真正的交流。或许拍花花草草猫猫狗狗也是如此。蹲下来,不再端着人类万物之灵的架子,认真地去观察他们,和他们交流,才会有这样不一样的感觉吧。

  当我们带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俯视的时候,又如何能够真正了解他们呢?当我们以为看到了他们的全部的时候,实际上,却只是看了个大略,有许多真正重要的东西却被忽视了。蹲下来,说说容易,却也是不容易做到的。话说拍花草宠物要蹲下来也是为了换一个不同于平常的视角,也就是说,多数人在多数情况下是想不到要蹲下来。在占据强势的时候,会有多少人真正愿意蹲下来,换一个角度看看呢?

神和公理

  在那篇《从ruby的面向对象说起》的最后我说到了一些关于世界起源的问题。有人回复问神是谁创造的,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咱先回到ruby的世界。对于语言层,对于那些变量、常量等等符号而言,解释器就相当于是神。他操作了语言层的一切。而我们用语言写程序的时候一般是不会想到虚拟机的,而在代码里,无论如何,都无法超越虚拟机的限制,也是看不到“虚拟机”这个东西的。虚拟机所能做的就是语言所能做的极限。

  但是ruby虚拟机也是一个程序,它是运行在电脑硬件上的。一个二进制程序,哪怕是完全用汇编,甚至机器代码写的,直接操作存储器,寄存器,执行指令,操作外设,但是这些指令实际却是由CPU内部的微指令完成的。这些硬件的运算器,存储器的功能则是由更细化的触发器,门电路等等实现的。这条路甚至可以追溯到在硅锗上流动的电子。ruby解释器这个神可以说就是CPU,而CPU之上也还有许多层次。那么这个层次有没有头呢?在半导体这层,为什么他们可以单向导电?为什么会有放大效应?这是原子的物理特性决定的。这似乎就到头了因为还没法对物理特性的原因说什么。

  物理和其他科学都是人类发现的,或者是总结出来,通过实验验证,或者由现有的只是推演,都是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进行的。或许就像前面所说的,无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增进多少,都只限于我们这个世界,而对于这个世界之外的世界我们是很难去认识的。就像Matrix里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机器里。如果说我们这个世界存在某个“神”的话,这个“神”是否是创造出来的,是由谁创造的,这是我们没法知道的。

  咱都学过几何学。几何学的基础就是欧几里德的5个公理。从这5个公理可以推导出整个几何学体系。而这5个公理却是不能被证明的。或许对于几何学体系来说,这5个公理就是“神”。实际上,这些公理是建立在我们的意识深处的。关于点线面,我们都有一个自然而然的认识。或者说,这些公理既无法证明,也无须证明。对于那个可能存在的“神”也是如此,“神”在我们这个世界之上的,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体系里,又如何能对上一层次的事物进行证明呢?还是不要去想太多关于“神”的来历的问题吧,或许就像公理,是无法证明也是无须证明的。

从ruby的面向对象说起

ruby是一个完全面向对象的语言。在许多其他语言里不是对象的东西在ruby里也都是对象,比如整数。更神奇的是,类也是对象。为什么说神奇呢?看一下下面的代码:

class A
end
puts A.class

结果是Class。可以看到,类A 也是一个对象,它是类Class的实例。接着看

puts Class.class

原来Class是Class类自己的实例。

puts Class.superclass
puts Module.superclass
puts Object.superclass
puts Object.class

类Class的爸爸是Module,Module的爸爸是Object。而Object是所有类的祖宗。但是类Object还是类Class的实例。很神奇吧。

我们知道,对象是类的实例,是由类创建的。而在ruby中,类本身也是一个对象,这就形成了一种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似乎这是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的,就像下面那幅埃舍尔的名画

这两个相互描绘的手就像是ruby中的类和对象。两只手相互描绘在现实世界里是不可能的。那么在ruby中,又是如何打破这个僵局的呢?其实很简单,这两只相互描绘的手只是一幅画而已。而让两只手相互描绘则是画家。在画面内部无法解决的矛盾跳到画面外面就很简单了。在ruby里也是如此。在语言层面,类和对象似乎也像是这两只相互描绘的手,但不要忘了,还有一个ruby虚拟机的存在。一切的对象都是由它创建,而语言里的ClassName.new并没有直接创建对象。在一切的开始,虚拟机创建了Class,Module,Object,之后,这三个东西就可以滋生出整个对象世界。虚拟机就像是至高无上的神,创建了整个世界。但是在一个ruby代码的世界里,能看到的却只有对象,而不能直接看到虚拟机的存在。我们可以写完全面向对象的代码,而不用去操心这些对象究竟是怎么来的。

回到现实世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现实世界是怎么来的。根据被普遍接受的物质不灭理论,物质不会消失,也不会凭空出现。那么这些物质最初又是怎么来的呢?话说我们的宇宙是由一个很小的核心爆炸,不断膨胀而产生的,又话说宇宙在膨胀到极限后又会重新收缩,又变回一个很小的核心,周而复始。那么这一切又是如何开始的呢?在这个宇宙之外又是什么样呢?如果这些问题存在答案的话,要么接受一个创造这一切的“神”的存在,要么就只能说,物质是无须创造而自然存在的。

论霸天虎之失败

  星期二公司里组团去看变形金刚。由于之前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所以后来也没失望。电影是典型的美国大片,而且还是植入式广告的典型。下面是一些感想。

  电影里霸天虎一方共有8个机器人,汽车人一方只有5个,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力量上从处于劣势。但是最后汽车人一方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原因有以下几点:

  1、霸天虎一方过早的暴露了目标。毒蝎没事去袭击什么美军基地做啥,暴露了目标,引起了地球人的警觉。在随后的战斗中就有了准备(比如知道了机器人的弱点)。

  2、汽车人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由于霸天虎的行动威胁到了地球人的生存,因此汽车人和地球人为了公共的目标联合起来,使得霸天虎陷入到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其中有3个?是倒在了地球人的枪炮下。

  3、威震天做为恶势力的首领,恶的还不够。要是他不是用言语来威胁Sam这个小孩,而是直接一枪轰死把方块抢过来,后面的戏也就演不下去了。尤其是最后,威震天实在是死得太窝囊了。

  4、机器人的战斗力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一个战斗小队就可以解决掉几个霸天虎,那么全人类的战斗力量,就算再来10个霸天虎也不成问题。你想,5个常任理事国有多少atombomb啊,就算是常规武器,美军的贫铀弹也足够把霸天虎烧化了。

  5、霸天虎一方总是各自为战,没怎么看到有协同作战的。其结果就是被各个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