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维舟的论汉服复兴的必然失败 ,也想说点。
我同意汉服运动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但我并不认为汉服运动就没有意义。
为什么会有汉服运动,正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衰微。民族服饰以及民族礼仪,习俗的消亡并不是民族过于强大的表现,而是逐渐被西方文化同化的结果。经济上的强大和文化上的强大并不是等同的。而今,西方文化成为了主流文化,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则在逐渐边缘化。这不仅仅是汉族,在世界各地也同样存在。汉服运动的意义也正在于唤起大众对于自身民族的认同感,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韩国把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让很多中国人感到愤愤不平。而恰恰在韩国,保留了更多的端午节的习俗。而在中国,包括端午节在内的许多传统节日变得越来越冷清。并不是韩国人抢去了中国的节日,而是中国人自己在把这些传统一一抛弃。传说韩国人又要把祭孔也申遗,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愤怒。但是,看看我们官方的那些可笑荒诞的祭孔活动,就不能不感到悲哀了。现在很多所谓的民俗活动都只是为了商业目的而搞的。如果主办方都对这些传统文化一无所知,又怎能指望这些活动展现的是真正的传统文化呢。
西方各国是当今科技、经济最发达的的,文化的影响力无疑也是最强大的。我们当然也要学习西方的技术,学习西方的文化,但这并不意味这就要抛弃自己的民族特色。相反,在西方文化作为强势文化的今天,保持民族特色更为重要。一种文化一旦死去就很难复活,就只能在历史里,在博物馆里去瞻仰了。这种不可逆的后果所带来的损失是无可估量的。就如很多濒危物种,难道因为它们难以适应现在的环境就任它们自生自灭,走向灭绝?汉服运动只是一个入口,只是保护恢复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汉服运动并不仅仅是要宣扬一种民族服饰,同时也包括与之相关的民族礼仪等等。同时,汉服运动也并不是复古。民族特性和现代性也不是相违背的。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比如韩国,日本等等也并没有因为现代化而抛弃其民族服饰。同样,汉服运动要推广的服饰是有民族特色的服饰,而不是古代哪个朝代的服饰。汉服同样可以是多样化的,也同样可以为适应现代生活而加以改造。
传统文化在中国逐渐衰弱的过程恐怕在近期是很难逆转了,就像很多濒危物种,尽管受到重点保护,仍然难以避免走向灭绝。汉服运动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止。只有在真正迎来民族复兴的那一天,在国人不再有骨子里的自卑感,中国的传统文化才会强盛起来。
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都是以革命的立场出发的,几乎摧残殆尽。遗留严重的后遗症,现在急需内容填充,估计随着民族自信心的恢复,复古风潮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读经、汉服只是开始。举个简单的例子,领导人的子女多以毛毛、豆豆、苗苗之类,以古人的态度这种名字应该是很粗鄙的,以前取名都是有名有字,有的还搞个号。革命时名字只不过是代号而已,又是名又是字很没效率。但现在人民可以过正常的生活,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不太在接受这种名字。前些年小孩还是单名居多,现在三字名很多了。有些人也恢复过去的有名有字,当然派出所不认字的,都是自己爽而已。但是却是代表一种思潮。
汉服是跟汉族民族意识复苏有关。长期以来汉族几乎都只是帝国的庶民,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民族属性。但在社会环境比较宽松的情况下,部分汉族的民族意识已经苏醒,不再单单以中国人自居,因此汉服也成了一个确认民族身份的象征。其实在很多需要穿民族服装的场合,确实很尴尬,只能拿旗袍、唐装充数。其实这两样都是满族服装上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所谓的唐装,其实只是过去的内衣,现在被装上衬垫,冒充正装,懂一点历史的人,都汇聚的不满意。
怎么说呢,要复兴汉服,那么该怎样看待百年前彻底摈弃传统文化?我们抛弃他时理由很充分,现在要找回他,仅仅一个“找回民族自信”能说服群众和政府吗?传统文化复兴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其中究竟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
这是政治和文化的对话,中国的价值取向指向何处?中国将会创造怎样的文化?
汉服没什么不好。闻晦报有个苯蛋写篇文章用夫妇齐射来说汉服不方便等等。我觉得很牵强。做为礼仪服装我觉得没什么不方便。要说不方便西装也不方便呀?踢足球的时候穿身西服不是很搞笑吗??靠!
鄙视中国政府
我也是该运动的肯定者(尽管平时不能老穿汉服):既然汉服运动好,为何不对它抱一些希望呢?
好有深度的BLOG诶~~
新年好
联想到以前看过的一篇关于地球上是否还有纯种汉人的报道,哑然失笑。所谓的传统文化流于形式,不正是出于自卑么。
我对这个问题持观望态度。我不喜欢穿汉服,但是喜欢有人去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