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一日游

  昨天和爸妈到朱家角逛了一圈。和七宝不同,朱家角是一个真的水乡古镇。但是和很多知名的旅游景点一样,朱家角充满了商业味。狭小的街道两边满是卖各种小吃和纪念品的店。中午的时候,河边一溜的都是饭桌。但朱家角毕竟也是一个真的水乡古镇。在没有这些商店的街道小巷,也能够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一户户枕着河水的粉墙黛瓦的水乡人家在这里真实地生活着。我是个城里人,不好说这里的人们是怎么看待他们的水乡生活的。但看着开心地在水里捞乌龟的孩子,在水边悠闲地拉着胡琴的老人,我还是可以感受到点什么的。

也说汉服运动

  读了维舟论汉服复兴的必然失败 ,也想说点。

  我同意汉服运动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但我并不认为汉服运动就没有意义。

  为什么会有汉服运动,正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衰微。民族服饰以及民族礼仪,习俗的消亡并不是民族过于强大的表现,而是逐渐被西方文化同化的结果。经济上的强大和文化上的强大并不是等同的。而今,西方文化成为了主流文化,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则在逐渐边缘化。这不仅仅是汉族,在世界各地也同样存在。汉服运动的意义也正在于唤起大众对于自身民族的认同感,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韩国把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让很多中国人感到愤愤不平。而恰恰在韩国,保留了更多的端午节的习俗。而在中国,包括端午节在内的许多传统节日变得越来越冷清。并不是韩国人抢去了中国的节日,而是中国人自己在把这些传统一一抛弃。传说韩国人又要把祭孔也申遗,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愤怒。但是,看看我们官方的那些可笑荒诞的祭孔活动,就不能不感到悲哀了。现在很多所谓的民俗活动都只是为了商业目的而搞的。如果主办方都对这些传统文化一无所知,又怎能指望这些活动展现的是真正的传统文化呢。

  西方各国是当今科技、经济最发达的的,文化的影响力无疑也是最强大的。我们当然也要学习西方的技术,学习西方的文化,但这并不意味这就要抛弃自己的民族特色。相反,在西方文化作为强势文化的今天,保持民族特色更为重要。一种文化一旦死去就很难复活,就只能在历史里,在博物馆里去瞻仰了。这种不可逆的后果所带来的损失是无可估量的。就如很多濒危物种,难道因为它们难以适应现在的环境就任它们自生自灭,走向灭绝?汉服运动只是一个入口,只是保护恢复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汉服运动并不仅仅是要宣扬一种民族服饰,同时也包括与之相关的民族礼仪等等。同时,汉服运动也并不是复古。民族特性和现代性也不是相违背的。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比如韩国,日本等等也并没有因为现代化而抛弃其民族服饰。同样,汉服运动要推广的服饰是有民族特色的服饰,而不是古代哪个朝代的服饰。汉服同样可以是多样化的,也同样可以为适应现代生活而加以改造。

  传统文化在中国逐渐衰弱的过程恐怕在近期是很难逆转了,就像很多濒危物种,尽管受到重点保护,仍然难以避免走向灭绝。汉服运动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止。只有在真正迎来民族复兴的那一天,在国人不再有骨子里的自卑感,中国的传统文化才会强盛起来。

 

 

 

网事(一)

  很久很久以前,其实也就是前些年的时候,我们上网用的还是56K的小“猫”,上网一个小时要4块钱。那时候,上网虽说已经不算是奢侈,但也还是很昂贵的。那个时候,流行这这么一类软件,可以把整个网站都下载回来,然后就可以断开网络慢慢看,不用看着时间心惊肉跳。这类软件叫做离线浏览器。现在恐怕好多人都没见过这个了。现在虽说上网还不够便宜,但有了包月包年,至少可以不用担心上网时间太长了会带来可怕的账单了。这一类软件也就渐渐的无人问津了。我最近一次用是在去年。目的是把客户原有的静态网页全部抓回来,然后贴到新的模版里去。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需要离线浏览器了呢?因为上网慢,上网贵这两个因素已经不存在了。更何况,看网页要先下载,后阅读原本就是不自然的。

  也那个时候,网络游戏开始在国内出现,那时叫做MUD或者泥巴。先是网民拿国外的程序自己架设的游戏服务器,后来有了中文游戏。首先是文字游戏,之后有了图形的网游。我已经不记得第一个商业运营的网游是哪一个了,只记得那有一个金庸群侠传online的网络游戏。那时候我和很多人一样,觉得,上网都已经那么贵了,还要花额外的钱去玩游戏,有多少人会这么做呢?要知道,连正版游戏都没几个人去买,更何况那时候没几个人有宽带用。我显然犯了一个错误,用自己的需求去猜度别人的需求。事实上,有钱人比我想象的要多。现在,国内的游戏公司都去做网络游戏,少有做单机游戏的了。当然,这个过程也用了好几年。这几年正是上网越来月便宜,宽带越来越普及的几年。虽说最早做网游的那几家现在也不算风光,但他们确实很有远见。

  现在流行Blog,但实际上很早就有了类似的服务,提供一个个人空间,可以写自己的日记文章放照片图片,还可以设置模版。但是,在上网的人多起来了以后,这样的东西仍然没有流行起来。Blog最早进入中国的时候,很多人还在疑惑,Blog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如果是日记,这样私密的东西什么要公开呢?如果是个人主页,又有太多的限制。于是,一些媒体上就有了这么一个结论:Blog就是一鸡肋。

  后来方博士开始力推Blog的概念,拉了一些人在BlogChina上写专栏文章,Blog才开始受到关注,不过还是看的人多,写的人少。普通的网民可写不出那些BlogChina首页上推荐的那些文章,多半也并不感兴趣。真正让Blog流行起来的恐怕还是sina的作用。和BlogChina不同,sina拉的是大众明星,比如老徐、韩寒。加上之前木子美、流氓燕之类的出名让大家发现,原来Blog是老百姓也能玩的东西。用时髦的话说,就是草根。谁都可以在上面说些鸡毛蒜皮的事,也可以发正经的文章。MSN Space出了中文版以后,继续验证了凡MS必流行的的中国特色。现在,我的链接里多半还都是MSN Space的。Blog成了一种大众的媒体形式。

  和最开始认为Blog是鸡肋的理由:人们不愿意透露自己的隐私相反,Blog的流行正是因为,人们不但喜欢窥视别人的隐私,也喜欢透露自己的隐私。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在网上可以免去一些面对面的尴尬,可以减少一些“道德”上的顾虑。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确实不愿意把自己的日记给别人看,但在网上则不同。在纸上写日记更像一种仪式,而在网上写日记却有更多的游戏成分。当年认为Blog是鸡肋的正是没有看到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的不同,也没有预见到Blog也会成为一种媒体形式。

  站在今天看过去总能看到从前的一些“可笑”的观点。但从前也曾经是今天,不是么。

 

 

 

预装载图片的又一个办法

通常预装载图片是使用Javascript。DW提供的代码也是这么做的。
其实还可以用CSS来做,不需要额外的js代码。
例如:
#preloadImages{
    display:inline;
    width:0px;
    height:0px;
    background-image: url(path/to/image1.png);
    background-image: url(path/to/image2.png);
    background-image: url(path/to/image3.png);
    background-image: url();
}

黑屁股

  几个月前就看到了这个Flash短片。不过那个时候只出了前两段。但就是这一部分也已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昨天晚上突然想到了,又去搜来看看,发现后面两段也已经出来了。终于可以把这个故事看完了。结局或许不是很多人期望中的,但也是最现实的结果。
  看完之后,想了很久。平时走在城市的灯火通明,车来车往的夜里,也经常有这样的感觉。这变幻着的霓虹灯,这一划而过的车灯,都仿佛是一种幻觉。在这些光彩的背面,不知道有多少妖魔鬼怪呢?

这里贴上他们网站上的一段文字:

什么是a-hha?

人群里,
车流中,
一只显然没有家的小狗,
它要到哪里去?
生活里,
错身而过的问号,
是夜深人静之后的不安,
更不安的是;
你虽然想到,
也片刻辗转,
但是,仍然沉沉地入睡。
突然明白,
一只不知去从的小狗,
是不可追忆的痛伤,
甚至,是希望入梦而不可得的一个影像。
突然明白,
那是生命里最大的成分,
爱别离,
怨憎会,
求不得,
突然明白,
就是a-hha。

黑屁股 (www.a-hha.com)












他们想要什么?(三)

  Office2007、IE7出来好久了,照以往,肯定有好多M$的fans装了D版用了。但这个情况似乎并没有出现,很多人对这两个新产品并不领情。Office2007, IE7都对界面做了很大的改变,据说是更人性化了。但很多用户也就因此不会用了。我曾经帮一个同学换上了IE7,现在他还在怨我。我也在他的机器上用过一阵IE7。易用性上的改进倒没怎么觉得,最大的体会就是原来熟门熟路的很多东西现在都找不到了。而一旦装上了IE7,要再退回IE6,就不容易了,因此,尽管他不喜欢IE7,但也只能将就着用。Office2007也是如此,新的界面立马吓走了很多人。
  不是说要讲究用户体验么?不是说要易用性么?为什么新的界面反而不受欢迎呢?用户原有的使用经验和使用习惯是主要原因。对用户来说,如果界面只是小的改动,他们原有的经验还继续有用,不用花多少时间就能适应新界面。而如果界面变化很大,对用户来说,这就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东西,甚至会感到不知所措。人对未知的东西总是有一定的恐惧感的,这就可能让用户放弃尝试新界面。用户原有经验对用户来说也是一种财富。当用户熟悉原有界面的时候,他可以很熟练的操作;而这时给他一个新的界面,或许更容易操作,但用户原有的经验就失效了,他不得不重新开始学习,这不是用户喜欢的,而且可能给他一种被剥夺的感觉。所以说,界面升级,还是要小心一点的。
  再看看Linux的两大桌面环境,GNome和KDE,都和Windows有点像。为什么他们要学Windows呢?倒不是说Windows的界面就好(相信每一个刚接触Windows的一开始点最大化标准化的时候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点到旁边的x)。毕竟Windows已经占了桌面环境的大多数份额。使用界面上近似Windows可以缩短用户学习时间,让用户原有的经验也能有效。设计一个比Windows更人性化的界面不是不行,但在绝大多数用户都已经习惯了一种界面,哪怕是不怎么好用的界面的时候,妥协也是没有办法的。